真相需要“看见”
2025-08-30 07:09:00 阅读: 0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实展前厅。“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暑期班的十余名海外学生,戴上讲解耳机,正测试音量。室外阳光明亮,室内问询声、交谈声、引导声交织在一起,他们即将“看见”那场发生在88年前的惨案。
经入口来到中庭,光线被阻隔在外,耳畔的声音也忽地减弱,仿佛被黑暗吞噬。沿台阶下行,左侧档案墙1万余盒档案资料肃穆排列,眼前每隔12秒就有一颗流星坠落,一个个遇难者的名字出现又消失。序厅里仍是黑暗,只剩下刻着“遇难者300000”的石碑、刻着遇难者姓名的铁书,还有幸存者的照片发出星辰般的光亮……
穿过高大扭曲的“城门”,来到史料陈列展区。轰炸、激战、沦陷、屠杀,展板上的照片触目惊心。讲解员的声音从扩音器里传出,人群缓缓向前移动,压抑的惊呼,小声的议论,沉重的叹息。外国大学生绕着“黑匣子”死难者遗骨坑沉默地走着,皱着眉头听耳机里的英文讲解。
“为什么这样大规模的惨案之前我都没怎么听说过?”法国里尔大学的学生尼古拉斯·诺泽埃问,身旁的同伴摇摇头——他们知道纳粹屠杀犹太人,知道广岛原子弹,却从未了解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情况正在改变。随着一批批海外参观者来访,一批批书籍出版,影视作品在全球上映,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它不再被简单概括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侵华”,而是更聚焦普通人的苦难:每一位遇难者,都曾满怀对生活的期望和憧憬,都有挚爱亲朋,却在战争中被残忍剥夺生命;侥幸活下来的人,则带着永远的伤痛,在破碎山河中艰难求生。有关这段残酷历史的真相,需要被看见,更必须被铭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教育服务部主任王敏介绍,纪念馆已在欧洲、亚洲、美洲30多座城市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另举办了数十期旨在普及南京大屠杀历史知识的“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国际青年交流活动,通过参加专家讲座、聆听幸存者现场讲述、与馆长交流等方式,让外国学生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了解和思考,将所见所闻告诉更多人。
“我想了解更多,然后教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这样的惨案绝不能再次发生。”美国玛丽安高中老师凯蒂·索兹曼说,为了在世界历史课上给学生讲好这段历史,她曾搜集过相关资料和图片,但此行仍让她深受震撼,“纪念馆对历史的呈现方式让人印象深刻。现场不只有战争暴行的史料,更讲述了当时竭力挽救难民生命的英雄壮举。”
在大屠杀的黑暗日子,20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收容保护超过25万中国人。这其中,有在鼓楼医院全力救治难民的医护人员,有在江南水泥厂收容难民的辛德贝格和京特,还有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被誉为“南京好人”的约翰·拉贝。在纪念馆人道主义救援展区,再现了拉贝先生伏案写日记的情景,《拉贝日记》详细记录了侵华日军暴行,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他不必留在南京,但他选择留下,并尽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来自印度、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的哈丽卡·雷迪·博耶拉说,“在大屠杀中,我看到了非人的残暴可以给他人带来持续数代的苦难和创伤。而在拉贝等人的救援善举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我们也应该尽力去帮助他人。”
看见恶之后,才更加坚定地选择善。当民族苦难成为世界记忆,铭记历史的意义在于后世能行动起来,不让悲剧重演。
“展览中‘珍爱和平’的字眼反复出现,我们需要记住这一点,避免战争和暴行。”来自美国克雷顿大学的托德·索兹曼教授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各国青年比以往更加密切地交流思想、增进了解、收获友谊,为共建和平的未来而行动。“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觉得我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我很乐意多跟中国当地人交流、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哈丽卡说。(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韦佳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