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青岛|小小樱桃果 串起文旅富民生态圈

2025-07-14 10:35:00     阅读: 0

杨家山里青岛市乡村振兴片区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

七月的青岛西海岸,暑气渐浓,杨家山里青岛市乡村振兴片区的九上沟景区却热闹不减,蝉鸣声与剪刀声交织起伏。樱桃采摘季的喧嚣刚过,村民们握着修枝剪的手未曾停歇,“咔嚓咔嚓”的声响在山间回荡。“我们从来不用农药,追的肥都是腐熟的土杂肥,灭虫也是用的传统方法,保证咱的樱桃都是纯绿色无公害的食品。”杨家山里一村村民杨玉梓擦了擦额头的汗,指腹摩挲着樱桃树粗糙的枝干,眼里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从一颗樱桃的“小切口”,到农文旅融合的“大文章”,杨家山里用600年的种植历史打底,以“樱桃+”为引擎,在生态保护与红色传承中铺就了一条强村富民路。如今,这片曾因樱桃闻名的土地,正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姿态,成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注脚。

游客在杨家山里采摘樱桃。

从“第一果”到“生态圈”

推动“樱桃+”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杨家山里,樱桃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当地“第一果”,它承载的不仅是1100户村民的生计,更是一条贯穿四季、连接三产的融合发展链。

杨家山里全域旅游地图。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黄泥巷村的“三农”直播大厅里已亮起灯光。村民李大姐举着手机走进镜头,身后货架上摆满了樱桃果酒、樱桃酱等深加工产品。“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杨家山里的樱桃酒,纯果肉发酵,酸甜适口……”屏幕上,在线人数不断跳动,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直播间的热度,正是杨家山里樱桃从“枝头”走向“镜头”的生动写照。

杨家山里的樱桃故事要从600年前说起。这里的气候温润,沙壤土质疏松透气,仿佛是为樱桃量身打造的“天然温室”。漫步山间,1000余棵百年老樱桃树枝繁叶茂,最老的一棵生长在铁山街道后石沟村,树干需两人合抱,树皮皲裂如岁月刻痕,却年年春天绽放新芽,秋天挂满红果。这些古树不仅是“活文物”,更见证了杨家山里人对樱桃种植的坚守与创新。

近年来,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深耕“原种原产”优势,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推进种业振兴,撬动各类资本6亿余元,让樱桃品种从单一走向多元。如今,黄蜜的清甜、红灯的脆爽、含香的醇厚、佳红的饱满……20余个品种在山间“各展风采”,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5100余亩樱桃园、400余个精品采摘园连成一片,春天是“千树万树樱桃花开”的仙境,夏天是“红珠绿玉挂满枝”的盛景,成为吸引游客的“天然磁石”。

“以前樱桃熟了,就盼着收购商上门,价格看天看行情。现在不一样了,游客自己上山摘,价格能高三成,还能带动家里的农家宴。”杨家山里二村村民杨先生说道。

这份“不一样”,源于杨家山里对“全季旅游”的深耕。3月下旬至4月,樱桃花如雪覆山,游客踏着春光来赏景;5月至6月上旬,樱桃挂满枝头,采摘客拎着果篮穿梭林间;就连秋冬时节,也有游客为了“樱桃衍生记忆”而来——在樱桃主题民宿里住一晚,喝一杯樱桃酒,带走印有樱桃图案的文创产品。连续举办二十余届的樱桃采摘节,每年吸引20余万人打卡,让“杨家山里樱桃”从地理标志变成了文旅IP。

更令人期待的是正在建设的山里樱桃种业振兴示范基地。据了解,该基地建成后,樱桃采摘期将从3月延续到7月,通过“露天赏花+大棚采摘”的组合拳,让游客“春来赏樱、夏来摘果”的体验升级为“四季有樱桃、全年能游玩”。届时,预计年新增游客10万人,带动餐饮、住宿消费增长30%,真正实现从“一日游”到“多日留”的转变。

从一颗鲜果到一条产业链,从一季热闹到四季兴旺,杨家山里的樱桃早已超越了“农产品”的定义,它是赏花经济的“催化剂”,是研学旅行的“活教材”,是文创产品的“灵感源”,更是农文旅融合的“黏合剂”。正如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魏宗芹所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樱桃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增值’,让传统农业在融合发展中焕发新活力。”

杨家山里青岛市乡村振兴片区一隅。

从“单打独斗”到“共建共享”

写好强村富民的共富文章

“樱桃红了,日子也红了。”这是杨家山里村民常挂在嘴边的话。这片土地上,樱桃不仅串联起了产业,更串联起了“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共富密码。

清晨六点,徐家大村的粉条加工合作社已经飘出热气。村民们围着石磨忙碌,红薯在磨盘间变成粉浆,经过沉淀、晾晒,最终成为远销外地的“杨家山里粉条”。“以前自家种红薯,卖不上价;现在加入合作社,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一年能多挣两万多元。”村民徐大爷捧着刚晾晒好的粉条,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花。

这是杨家山里“合作社联农带农”的一个缩影——围绕一二三产业,片区由村党组织牵头,成立了田园土地、深加工、民宿餐饮三大合作社,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单干户”变成“合伙人”。

在民宿餐饮合作社,这样的转变更为直观。后石沟村的老房子曾因村民外出务工闲置,如今经过统一改造,变成了青砖黛瓦的“樱桃主题民宿”。“村集体统一管理,我们出房子,合作社负责运营,每年保底能拿8000元,游客多的时候还有分红。”村民王大姐说道。

为了让“共富”的蛋糕越做越大,杨家山里创新推出“1+1+N”联动运营模式。“1个一体化运营平台”整合片区内的文旅景点、民宿、研学基地等资源;“1个杨家山里区域品牌”统一形象、统一监管、统一推介;“N个主体”包括企业、村民、合作社等,共同参与经营。今年以来,平台已开展赏花节、田园生活节、拔河争霸赛等33项活动,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亿元,民宿、餐饮订单同比增长超30%。

如今的杨家山里,片区内自然村集体年收入均超50万元,108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达3.8万元。后石沟村曾是负债36万元的“空壳村”,如今靠着影视基地、民宿经营,年收入达60万元;黄泥巷村通过直播带货、研学服务,村民人均增收超1.5万元……从“穷山沟”到“富裕村”,杨家山里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少数人的“独奏”,而是所有人的“合唱”。

保护绿色生态,讲好红色故事

从“颜值”到“气质”的双重修炼

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杨家山里,满目皆绿。69%的森林覆盖率让空气里弥漫着草木的清香,铁山水库的碧波倒映着青山,深呼吸间尽是“生态氧吧”的馈赠。这里的美,不仅在于“颜值”,更在于“气质”——绿色生态打底,红色故事铸魂,让乡村振兴有了“根”与“魂”。

“这棵国槐有300多年了,当年八路军在这里开过会,树皮上还留着弹痕呢。”在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指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树,向参观者讲述那段烽火岁月。作为“血色堡垒”的诞生地,杨家山里曾是中共青岛工委的秘密驻地,无数革命先辈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如今,片区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高标准修复了中共青岛工委旧址,建成红色教育基地,年均开展教育活动3000余场次,接待参观者60余万人次。

生态保护是发展的“底线”,更是“底气”。杨家山里严格划定441.63公顷生态保护红线和1051.06公顷准保护区,累计完成山林绿化修复2.2万亩,铁山水库水质常年保持100%达标。在村庄改造中,片区坚持“留住乡愁”,百年老屋修旧如旧,石板路依山而建,就连垃圾桶都设计成了樱桃造型,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我们要的不是‘千村一面’的整齐,而是‘一村一韵’的独特。”铁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好了,游客才愿意来;文化活了,游客才留得住。

这份“生态+文化”的魅力,还吸引了影视圈的目光。后石沟村的石头房、老槐树成了天然摄影棚,《温暖的味道》《警察荣誉》《南来北往》等27部影视剧先后在此取景。村民们不仅当起了群演,还开起了“影视主题民宿”,把“镜头里的风景”变成了“口袋里的收益”。

站在铁橛山顶俯瞰杨家山里,樱桃园与红色驿站相映成趣,民宿炊烟与长城古迹交相辉映。从600年前的第一棵樱桃树,到如今5100亩的产业规模;从单一的种植销售,到“樱桃+农文旅”的融合发展;从“各扫门前雪”的零散经营,到“共建共享”的共富模式……杨家山里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对“土特产”的深耕里,藏在对生态文化的坚守里,藏在对“强村富民”的追求里。

下一步,杨家山里青岛市乡村振兴片区将打造更多“定制化”文旅产品,持续做强“杨家山里”区域品牌,让樱桃衍生品、红色文创走向更大市场;同时,深化一体化运营平台建设,探索可复制的乡村运营新模式,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力量。正如片区规划中所写:“要让每颗樱桃都承载希望,让每条山路都通向幸福,让杨家山里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典范。”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郭念礼 图片均由铁山街道提供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爱最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