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换“体育豁免”:公益激励的边界在哪里?
2025-05-10 19:21:00 阅读: 0
□张尚美(云南大学)
近日,南京邮电大学“献血后可减免5次晨跑及2周体育课”的政策引发争议。校方回应称,该规定并非鼓励献血,而是考虑到学生献血后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因此对晨跑次数进行相应减免(学校规定晨跑需完成一定次数)。然而,部分舆论质疑此举变相将献血与学业考核挂钩,可能诱发功利性行为,甚至危害学生健康。这一争议不仅关乎高校管理方式,更折射出公益激励机制的深层问题:当公益行为被赋予“奖励”时,如何确保其自愿性与纯粹性?
校方的初衷虽好,但将“奖励”附加于无偿献血这一自愿性公益行为之上,难免使其变味。学校无法保证是否会有学生为了减免晨跑与体育课而选择献血。献血后给予学生休息时间,本是合理补偿,但将其与减免晨跑次数和体育课挂钩,此举值得商榷。
不少网友还提及其他献血补偿机制,如发放奖金、增加综测分数等。这些政策的共性在于,通过将社会公益与个人学业利益捆绑,提高公益参与度。然而,这种做法导致献血的公益激励偏离了初衷,使得“公益”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发生异化——原本的自愿行为,可能因奖励机制的存在,演变为被动的“自愿”。
此类献血激励政策还暴露出不公平问题:献血对身体条件有要求,贫血、低体重等不符合标准的学生无法参与献血,自然也无法享受“豁免”;高校献血活动次数有限,未能在活动期间献血的学生,同样无法获得“豁免”。此外,外部激励可能削弱学生参与公益的内在动机。依赖物质激励鼓励学生献血,一旦激励取消,献血积极性很可能随之下降,物质激励的边际效应正逐渐减弱。
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从以下方面改进:其一,调整激励方式,回归精神倡导,让公益行为回归纯粹自愿。例如,建立公益积分制,学生可用积分兑换讲座门票、享受图书馆借阅优惠等;其二,与血站深化合作,完善献血前筛查和献血后追踪机制,防止身体不适者献血或短期内二次献血;其三,广泛征集学生意见,避免政策“一刀切”。
当社会公益越来越依赖“激励”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是否背离了公益的本质?献血的核心是利他行为,若沦为“逃避晨跑”的手段,不仅损害公益的纯粹性,还可能削弱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高校作为育人机构,应当探索更可持续的公益模式——不是利用优惠吸引学生献血,而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何而献”。唯有如此,公益才能从“功利计算”回归“自愿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