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丨在敦煌壁画里,听见万物呼吸——“敦煌壁画里的动植物”系列丛书在渝首发
2025-07-27 19:19:00 阅读: 0
2025年7月27日上午,由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办、读者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承办、读者(上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协办的“敦煌壁画里的动植物”系列丛书新书发布会在重庆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成功举行。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主任米德昉教授、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邱正伦教授与丛书作者、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教授齐聚山城,共同揭开敦煌壁画中隐秘千年的动植物艺术世界,为山城读者献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敦煌壁画里的动植物”系列丛书包含《佛前有花:敦煌壁画里的草木之美》与《林深见鹿:敦煌壁画里的生灵之趣》两册,由史忠平教授倾力撰写。作为系统梳理敦煌壁画动植物的普及著作,丛书突破了传统敦煌学集中于佛教、历史研究的框架,将目光聚焦于壁画中易被忽视却生机盎然的动植物。

“敦煌壁画里的动植物”系列丛书
史忠平教授在发布会上讲述了创作初心。作为美术研究者,史教授希望在敦煌艺术长廊中找到属于中国花鸟画和动物画的独特源流。《佛前有花》中将敦煌花卉归纳为四类图式:水陆草木之花、手持供养之花、虚空飘浮之花以及不可或缺的图案装饰之花;《林深见鹿》讲述了敦煌壁画中的禽鸟、走兽、神瑞及动物的组合像、群像、头像、冠饰等内容,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动物形象。丛书全景展现了敦煌动植物的艺术宇宙,若剥离这些生灵,壁画将失去灵魂的衔接与意蕴的承载。

作者史忠平教授做分享
米德昉教授从文化遗产比较视角展开分享,他认为,敦煌与大足,一北一南,共同书写着中国石窟艺术的辉煌。史教授的工作为理解敦煌艺术提供了全新维度——这些动植物并非装饰配角,而是文化融合的密码。米教授以敦煌壁画中“骆驼”为例,揭示其多重象征,“骆驼”这一形象,时而是商路艰辛的见证者,时而是佛陀慈悲的化身。这种图像的多重含义,正是敦煌跨越宗教与世俗的智慧结晶。
邱正伦教授从美学角度指出了丛书的突破性,他认为,史教授不仅呈现图像,更实现了“文图水乳交融”。他以自带美感的文字激活了壁画中的视觉韵律,让读者得以触摸中国绘画的审美核心。

邱正伦教授(左)和米德昉教授(右)做分享
邱教授以书中的“竹子”为例,阐释其如何从自然之物升华为精神符号。他说道,敦煌虽处沙漠,但竹影自南北朝便入画。它不仅是视觉元素,更是佛国智慧与士人风骨的隐喻,见证了艺术符号的心灵穿透力。
史忠平教授也以“竹子”为例讲道,敦煌虽无竹,但壁画中的竹意象自南北朝绵延至唐代。唐代竹影婆娑于经变画,传递着与巴渝文人相同的清雅气韵。当敦煌画师以想象勾勒江南翠竹时,艺术已超越地理隔阂,成为中华美学的共同语言。
邱正伦教授补充道,这种跨越时空的意象共鸣,正是丛书价值所在——它让读者看见,敦煌不仅是甘肃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

三位教授就丛书内容展开对谈
在活动最后,主持人提到可以从三个角度欣赏该书:第一是美术角度,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寓言角度,第三是文明的交流和互鉴角度。史忠平教授还补充道,这两本书可以算作让敦煌动植物从学术研究走入大众视野的一个起点,当读者为书中的一株竹子、一朵莲花、一匹白马或一头大象驻足,敦煌千年的呼吸便与此刻的山城产生了共振。

活动嘉宾合影留念
文丨王宇娇 张紫妍
图丨读者(上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