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内卷之风及其反内卷之法

2025-08-08 14:42:00     阅读: 0

“内卷”一词从学术概念演变为描述中国各行业竞争态势的核心词汇,深刻影响着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安邦智库研究人员长期的追踪研究发现,当前各行业普遍呈现出“内卷”特征,表现为供给过剩、价格战、创新不足、利润下降的恶性循环。从宏观角度看,内卷压力大的行业通常供大于求,导致产能利用率低,企业被迫开展价格战,利润快速缩水,同时企业会想尽办法拖欠供应商货款,导致应付账款高增。截至2025年一季度,从产能利用率、PPI、利润、应付账款四大维度衡量,内卷压力最大的行业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

中国全行业内卷现象已经从传统制造业蔓延至新兴科技产业、服务行业以及金融行业等等,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其形成有其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原因。一方面,人口红利消退与产能扩张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而过去依赖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重。另一方面,创新驱动力不足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企业无法通过差异化竞争获取市场优势,只能通过价格战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此外,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也是内卷加剧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传统产业比重仍然较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足够支撑力,导致大量资源集中在有限领域,形成恶性竞争。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地方保护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了内卷现象。

其中,钢铁行业是传统制造业内卷的典型代表。据统计,中国一年能产12亿吨粗钢,但市场只需要9.5亿吨,产能过剩2.5亿吨。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螺纹钢价格已跌至2800元/吨,接近成本价,导致30%的钢厂处于亏损状态。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钢铁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价促销维持运营,形成恶性循环。不过,2024年以来,国家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政策,预计相关调控措施在今年下半年开始有所显现,钢铁供需矛盾会得到缓解。同时,钢铁产能置换政策正在加码升级,京津冀地区减量置换比例达到1.25倍,电炉钢占比冲刺15%,这将有助于优化产能结构,同时加速中小企业和落后产能的退出,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光伏行业的价格战更是打到“血流成河”。全球能造1.2万亿瓦的光伏组件,但一年只需要8000亿瓦,产能利用率不到70%。产能过剩导致多晶硅价格从20万元/吨跌到5万元/吨,组件价格比白菜还便宜,不到0.7元/瓦,全行业几乎不赚钱,利润率普遍低于5%。2025年上半年,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宣布自7月份起集体减产30%,以缓解行业“内卷式”竞争。同时,工信部提升能耗标准,要求多晶硅电耗≤53度/公斤。此外,还提出资本金比例要求从20%提至30%,以此来限制低效扩产。这些措施有望在短期内缓解产能过剩问题,但长期来看,光伏行业仍需通过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汽车行业近年来涌入大量资本,企业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超过200家。这些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续航里程、智能配置等方面相差无几。为吸引消费者,企业纷纷降价促销,2025年上半年,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平均降价幅度达到3万元。更令人担忧的是,行业内人才竞争激烈,一家新成立的新能源车企为挖走资深工程师,薪资涨幅往往高达50%以上,导致人力成本飙升。这种“人才争夺战”不仅推高了企业成本,也导致了创新资源的分散,不利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2025年6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三部门召开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本年度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坚守长期主义,不搞“内卷式”竞争。这也表明,政府正在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未来将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行业良性竞争。

服务业则是以外卖大战表现最为火热。7月5日-6日第一轮周末补贴中,淘宝闪购日订单数超8000万,美团单日订单突破1.2亿,意味着外卖与即时零售市场的日订单总量已经迅速攀升至2亿单。7月13日,美团消息称日前即时零售日订单量超过1.5亿,相当于全中国每10个人就点了1单。然而,这种表面繁荣背后是商家的无奈。各类满减甚至免单优惠的成本是平台和商家共同承担。厦门一家主卖寿司的商家举例,在外卖大战之前,“15减13元”的补贴活动中商家仅承担3.5元,平台要承担9.5元,而外卖大战开启之后,在“25减21元”“16元减16元”的活动补贴中商家则要承担6元。连锁品牌尚能通过集中采购压缩成本,维持“薄如刀锋”的利润,通过高单量维持盈利,但中小商家往往单品售价跌破成本价,陷入“越卖越亏”的怪圈。更令人担忧的是,外卖大战让商家感受到了某种“失衡”。有商家发现,补贴可以激活一些即时零售(含外卖)的尝鲜需求,但低门槛和“零元购”优惠券停发后,没有养成消费习惯的部分用户直接流失。而且中小商家在补贴内卷中被迫承担更高成本,算法推荐机制导致头部商家虹吸效应加剧,行业生态逐渐向头部企业倾斜,中小商家要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压力。

甚至,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也在通过高息揽储,争抢客户。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43%,为近20年最低。存款端,中小银行通过“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等高息产品揽储,成本率达3.5%,远超大型银行的2.8%。贷款端,普惠小微贷款利率降至3.85%,但不良率攀升至1.8%。此外,债券承销领域“卷”低价揽活的恶性竞争也在多发。同年7月就曝出有6家债券发行承销商仅收700元“地板价”揽活债券承销。不过,随着多地金融监管局、行业协会表态金融行业要“反内卷”,银行业、保险业等等也开始出台响应举措,包括7月17日,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广东保险业防止“内卷式”竞争自律公约》以及7月30日,中国工商银行召开党建会议,明确将带头整治“内卷式”竞争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除以上提到的几大领域以外,还有教育行业在升学压力下的内卷。此外,还有农药行业,由于低价竞争导致以次充好的现象泛滥。不过,随着农药行业开展“正风治卷”三年行动,相应低价无序竞争行为也已在渐渐收敛。

虽然政策与行业都掀起了一阵反内卷之风,在法律的完善和监管的加强之下,能对低价无序竞争行为起到一定遏制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不同行业间的改善速度是存在差异的。制造业、金融业因政策力度大,改善速度相对较快,而服务行业如外卖、电商等,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政策执行难度大,改善速度可能较为缓慢。因此,行业间从比拼价格到比拼品质之间的转化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但更为重要的是,行业本身要用“精细制造”去塑造行业竞争力。安邦智库首席教授陈功在十几年前就确信,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只能仰赖精细制造。精细制造大大超越了工业模仿的阶段。精细制造的产品,只能被盗窃,不能被模仿。(来源:安邦咨询)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爱最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