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记忆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抗战漫画|看华君武和叶浅予如何以笔为刃
2025-09-06 12:54:00 阅读: 0
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厉亦平 实习生 章梓琪
八十载光阴流转,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抗战时期艺术家们以笔为刃创作的那些漫画作品,依然在民族记忆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抗战时期的漫画创作已然越过了单纯的艺术表达,转化为凝聚民族精神、鼓舞战斗意志、揭露敌人罪恶的有力武器。这些作品被画风各异的漫画家所创造,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漫画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艺术宝库增添了璀璨光彩。
八月下旬,“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巡回展览”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作为核心板块,“艺魂丹心 铁线救国——叶浅予抗战漫画作品展”一经亮相便吸引大量市民前来观展;8月29日-10月10日,由浙江省漫画家协会指导,嘉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嘉兴市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协办的“抗战胜利80周年名家漫画展”在嘉兴市文联展出。这些展出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民族的记忆,是那段艰苦岁月的历史见证。

叶浅予(1907-1995年)

华君武(1915-2010年)
秉笔直书的历史画师
叶浅予作为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人,其作品以其独特的纪实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而独具价值。在创作《战时重庆》系列时,他常常冒着空袭危险穿梭于断壁残垣之间。
叶浅予1938年抵达重庆,亲眼目睹日军“五三”“五四”大轰炸(1939年)等惨剧,深受震撼。他加入“抗战漫画宣传队”,用画笔记录战时生活。重庆汇聚了徐悲鸿、郭沫若、老舍等文艺界人士,叶浅予与他们的交往也影响了其创作风格,使其作品兼具讽刺性与人文关怀。《战时重庆》系列(累计作品100余幅)主要创作于1938年至1945年,这一时期重庆频繁遭受日军轰炸,社会动荡,民众生活艰难,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1945年在重庆举办“战时重庆”专题画展,1946年部分作品在美国巡展,成为国际了解中国抗战的重要窗口。

叶浅予 空袭时禁穿白衣服 (书籍翻印)

叶浅予 战时重庆
1941年12月,日军攻占香港,大批滞留香港的文化界人士(如茅盾、夏衍等)在中共地下组织帮助下,分批撤离至内地。叶浅予亲历了这一过程。叶浅予与妻子戴爱莲等人化装混入难民队伍,经九龙、澳门才脱险到了桂林。
他的《逃出香港》系列更是源于亲身经历——1941年香港沦陷时,他扮作难民,用藏在衣内的微型画本记录下逃亡路上的点点滴滴。这些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画稿,如今已成为研究抗战历史的珍贵史料。从街头百姓的艰辛谋生到城市在战争阴霾下的挣扎,他的笔触既保持着艺术家的敏锐,又蕴含着知识分子的良知。1943年1月,在桂林举办“香港的受难”画展,展出美术家目击日寇侵占香港的暴行及香港人民深受苦难的油画、木刻、水彩、素描、漫画等100余件。叶浅予出展的作品当中,就有这套《逃出香港》。作品中,叶浅予以亲身经历,用不同的艺术手法从各个角度描绘了刚刚发生的18天香港之战的现实生活,揭露了法西斯暴行。





叶浅予 《逃出香港》系列 1942年
1943年,叶浅予作为访问记者受邀前往印度“中美训练营”(全称“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训练营”)。这是二战期间中美合作建立的军事训练基地,旨在培训中国游击队员对抗日军。期间叶浅予通过漫画记录他在中美训练营的见闻,展现中美军人的合作与抗战精神,兼具宣传和艺术价值。
叶浅予有句名言:“画家的笔,应该像史官的笔一样正直。”他一生坚持速写,抗战时期更是留下上千幅写生:从前线伤员绷带上的血污,到后方工厂女工疲惫的微笑;从敌机掠过天空的剪影,到防空洞内孩童借烛光读书的眼神……这些画稿后来多数捐赠给国家档案馆。他说:“我不是在创作,而是在记录。真相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艺术。”




叶浅予 《出访中美训练营》 1943年 叶浅予艺术馆收藏
思想为刃的讽刺哲人
华君武的创作是抗战漫画中最具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代表之一。他的创作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在重庆大轰炸期间,他蜗居在防空洞内,借着微弱的油灯,在捡来的烟盒背面作画。《肉骨头引狗》这一漫画隐喻日军侵略行径,以“肉骨头引诱野狗”讽刺敌人贪婪本性。标志着华君武转向民族化风格的突破,延安百姓首次能直观理解其漫画内涵,成为大众化创作的代表作。

华君武 肉骨头引狗 1939年

华君武 磨好刀再杀 1947年
1938年,华君武历尽艰辛抵达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他不仅教书,更践行着“艺术为人民”的理念。他有个习惯:每次完成新作,必先拿去给老乡们看。若老乡看不懂,他便反复修改,直到对方会心一笑。
华君武在延安时期的创作故事尤为感人。1942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占区来到延安。在鲁艺任教期间,他常常带着学生到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从群众中汲取创作灵感。华君武还特别注重漫画的大众性,他常常将画稿拿到集市上,观察群众的反应,根据他们的意见反复修改。这种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创作理念,使他的作品能够直击人心,产生广泛的共鸣。

华君武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1936年
华老的儿媳张恂向本报记者说到:“当时华君武从上海到延安,南下北上转了很多弯子,路上遇到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真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最后到了延安,毛主席亲自指点他们漫画应该如何画,所以华老的漫画具有民族化、大众化,为人民服务的特点和精神。”
这种精神,贯穿了他一辈子,确实,他一生只画漫画。华老的作品不仅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它永不过时。“华君武既是从延安走来的红色漫画家,又是革命家,同时又是美术界的领导。他对中国漫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用漫画扶持工农商学兵。更值得称道的是,华老和老百姓交往,哪怕是一个孩子给他写信,他都会回信。” 张恂补充道。

华君武 报告!我何时失踪? 1936年

华君武 榜样 1945年
这两位画家的作品共同构筑了一部“用图像写成的抗战史”。他们的艺术风格各异,创作手法不同,但都秉持着同样的艺术信念:艺术要为人生而创作,要为人民而发声。
在当代社会,抗战漫画所承载的精神——对正义的坚持、对和平的向往、对生命的尊重——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些作品跨越时空的限制,继续发挥着它们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影响力。它们提醒我们,历史的苦难不应被遗忘,和平的代价必须被铭记。(丹青颂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二〉)
“转载请注明出处”